咪乐运动怎么样 首页 咪乐运动怎么样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

1959年,人民大会堂第一宴“名场面”,天花板50名黑衣人有何来历

发布日期:2024-11-04 21:36    点击次数:145

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西侧,西长安街南侧的一座建筑入选了20世纪50年代北京十大建筑,它是新中国建筑设计与建设发展的里程碑,它从开工到建造完成再到验收使用仅花费不到一年时间,成为中外城市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。

它的建造初衷是为了庆祝建国10周年,邀请数千名外宾和华人华侨来此参与活动,想必各位读者已经猜到了这座建筑叫什么名字,这座长336米,宽206米,高46.5米,建筑面积17.18万平方米的建筑便是人民大会堂。

几十年来,在这里举办的政治活动,文化活动,外交活动数不胜数,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人民大会堂第一宴的“名场面”。

1959年9月30日,在刚刚竣工验收的气势恢宏,熠熠生辉的人民大会堂,正在举办一场盛大国宴,暨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,当日不仅聚集了国内各界社会代表,还有来自全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,其中就包括时任苏联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赫鲁晓夫,时任越南国家主席胡志明,时任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委员长金日成等等,这么算起来,全场加起来足足有四、五千人。

在这之前,我国从未举办过规模如此宏大的国宴,所以这次十周年庆典正好成为新中国跨越式进步的最有力展现,现场的军乐队齐奏欢快的迎宾曲,客人们频频举杯示意,几千人同声祝福伟大的新中国,全场陷入一片祥和,喜庆的氛围中。

但鲜为人知的是,就在国宴正式开始前几小时,国宴负责人郑连福接到了北京市公安局的电话,听到的第一句话就让他惊出一身冷汗,警察说道;“郑连福同志,请问国宴能不能换一个地点举办?”

随后,人民大会堂的天花板上出现了50名“黑衣人”,他们全程在上方参与国宴,但却一动不动,生怕被人发现,那么为何到了国宴举办时刻,公安局希望郑连福更换举办地点呢?天花板上出现的50名“黑衣人”又有何来历,他们想针对谁,最后国宴举办得怎么样?

1918年,郑连福出生于天津三义庄,家中的兄弟姐妹众多,全靠父亲一人养活,当时他的父亲是北京六国饭店的服务员,底层人员每月只能拿到微薄薪资,很难让一家人吃饱穿暖,郑连福兄弟姐妹几人很小就懂事,为了减轻家庭重担要不出去捡煤块赚钱,要不给地主家放牛,不过旧社会难免不被土匪强盗袭扰,家中的存粮时常被他们洗劫一空,一大家子赚的报酬就这样竹篮打水一场空。

郑连福13岁时来到父亲工作的地方,希望给自己也安排一份工作,无论薪资多少,只要能逃离家乡的土匪恶霸就行,父亲看着满身伤痕的儿子,心生愧疚,托关系将郑连福介绍到“北京球房”中干杂活,在正式工作前,父亲千叮咛万嘱咐:“儿啊,干活时放机灵点,里面待的几乎都是洋人,不能犯迷糊!”

郑连福听完后,懂事的他不停点头说道:“爹,你放心,我一定好好干,不会犯错!”

来到“北京球房”后,郑连福每天的工作就是当服务员,打扫卫生,帮这些洋人捡球,递水,客人进来就要按照规定的礼仪顺序为他们脱掉帽子,围巾,大衣,手套等等,将它们妥善保管好,等客人离开时再按照相反的顺序为他们穿戴好。

在捡球过程中,郑连福曾经慢了一步,惹得那些自诩为绅士的洋人大发雷霆,拿起球棍狠狠抽打郑连福,自此以后郑连福手脚动作更麻利,处事时更加小心谨慎,练就一套察言观色的本领。

有了几年工作经验后,郑连福跳槽来到北京饭店工作,他勤学好问,短时间内就学会了五国日常用语,他任劳任怨,服务周到,获得众多客人的一致好评,很快就升任至宴会总管的职位,此后的工作中几乎没有出现任何差错。

说起北京饭店,它的来头可不小,始建于1900年,从两个法国人在东交民巷开的小酒馆起步,后来规模越开越大,饭店更名为北京饭店,搬到长安街王府井南口,在民国时期由中法实业银行接管,在法国人经营时期是它的最辉煌期,从建筑风格到环境设施都堪称北京一流,郑连福能在这样一家国际化酒店当上高管,可见他有非凡的管理能力。

新中国的开国第一宴就选在北京饭店,郑连福被指定为国宴的总负责人,参加此次宴会的除了在北京的党中央和军队高级领导人,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社会各界代表,周总理就亲自下达过一道指示:“这次参加国宴的代表来自全国代表,菜式最好咸甜适中,以南北口味皆宜的淮扬菜为主。”

郑连福接到周总理的指令后兴奋不已,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国宴,一定要办好办实,他立刻召集负责此次国宴的所有工作人员,向他们核实了参加国宴的人数和身份及每个人的饮食喜好,禁忌,在整理完所有信息后,他立刻对宴会流程进行多次排练,无论是领导发言流程,还是上菜摆盘时间都要精益求精,确保万无一失。

一切准备完毕后,他对所有人说道:“国宴无小事,尤其是这次宴会上有不少外宾参加,过程中不能出现任何小失误,出现了小插曲要及时化解,这次宴会代表我们国家形象,必须要做好做优!”

1949年10月1日,开国第一宴在北京饭店正式举行,毛主席,周总理等人依次进场,这是郑连福等人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党中央领导人,他们能莅临饭店用餐,心中涌现出一股自豪感,好在这次宴会过程顺利,毫无波澜,很多人都对菜品和服务大加赞赏,郑连福这个名字也自此进入上级领导的视线中,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,郑连福就为高层安排了上千次的高级宴会,反响热烈。

时间点进入到1956年,彼时的新中国完成了对农业,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,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,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幅度改善,全国人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,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心中开始树立起极高的威望。

于是从当年起,广大人民群众更加渴望能近距离直接“听到”党中央的声音,一向恪守“为人民服务”的党中央领导人开始酝酿在北京建设一座大型礼堂,以供党中央开会使用。

1958年7月,北京市规划局相关领导专程赶往苏联的莫斯科考察各类大型礼堂,回国后,党中央做出指示:为庆祝建国十周年,党中央设想在北京建设一批包括万人大礼堂在内的重大建筑工程,这些工程还有革命博物馆、历史博物馆、国家剧院、军事博物馆、民族文化宫、农业展览馆等,它们必须在1959年国庆节时投入使用。

1958年9月,时任北京市委书记万里根据中央指示,向全国各地的建筑专家发出邀请,希望他们能火速进京研究相关工作事宜,早日拿出设计方案,必须在来年国庆节前竣工验收。

许多建筑专家马不停蹄赶到北京后,都没怎么休息,就开始按照要求在五天内拿出第一套方案,他们中很多人在新中国成立后做过不少建筑设计工作,但他们却从未设计过规模如此宏大和高质量的建筑物,因此一时间方案参差不齐,一切工作都无法按时开展。

周总理获悉专家们的难处后,特意赶来说道:“专家组成员们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,要广泛发动群众,可以让一批优秀青年专家参加到方案设计队伍中来,年轻人思想开放,框框架架少,与严谨的老专家们结合在一起可以互相促进,取长补短!”

周总理的方法果然奏效,没过几天,北京市规划局、北京建筑设计院、清华大学建筑系分别将各自的设计方案送到了中南海西花厅,向周总理汇报。

周总理看完这三套方案后面色变得凝重起来,因为按照中央规定,人民大会堂面积只能限定在7万平方米左右,但是有一家单位,即北京市规划局大大超标,要求建造17万平方米,大大超出预期,在有限时间内能顺利完工吗?周总理心里有个大大的疑问。

周总理叫来北京市规划局设计师赵冬日及其同事,看到眼前平均年龄只有三、四十岁的年轻人,周总理问明他设计缘由,赵冬日兴奋地说道:“总理,我们团队两夜未睡,加班加点赶出这个方案,我们是这样想的,万人礼堂有净高33米的超大室内空间,会让步入其中的人产生强烈的距离感,就像您之前提到的‘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与长天一色’,人站在地面上,并不觉得天有多高,站在海边也不觉得水有多远,穹顶形顶棚与墙身交接之处用弧形曲面连成一体,没有边缘,从而冲淡一般长、宽、高清晰同在而产生的生硬、庞大的印象。”

由此周总理最后拍板,决定采用北京市规划局的方案,“大胆”一回。

1958年10月28日的天安门广场外,北京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4000余名职工拿起了铁锹,镐头等一系列工具一起动手,开启了一个国家永远被铭记的时刻,人民大会场正式动工了,此时动锹开挖的第一人却面无喜色,反而忧心忡忡,这是为何?

此人正是时任北京建筑设计院副院长的沈勃,他担心按照现在设计的体量,不到一年的时间难以完成重任,毕竟联合国大楼用了7年时间建成,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用了14年时间最终建成,我国刚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,要面临时间极其紧凑、巨大的拆迁量、复杂的地质条件、大会堂施工人手不够、材料供给能力不足和建设的技术难度巨大等难题。

但沈勃终究是低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,为了建设这个头号工程,全国各地的群众和工厂都施以援手,有钱的出钱,有力的出力,硬是在1959年8月完工,9月验收合格,可以说人民大会堂是人民群众美好愿望的寄托,人民群众倾尽全力修建人民大会堂正是共产党领导人民,人民拥护共产党的最佳写照。

9月28日,郑连福突然被上级叫到办公室,领导严肃地说道:“连福同志啊,国家准备交给你一项特殊任务啊!”

郑连福满脸疑惑地问道:“是什么?”

领导说道:“9月30日将要在刚刚完工的人民大会堂举办国宴,以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!你是此次国宴的总负责人!”

郑连福既惊又喜,愣了一会儿说道:“现在就要准备吗?”

领导说道:“你还有30多个小时,抓紧时间吧!另外有沈勃同志和你打配合仗,你们好好提前做好沟通!”

郑连福接到任务后立刻奔赴人民大会堂,他也是第一次进入内场,要赶紧熟悉一下这里的基本设施,以便布场。看到7000多平方米的宴会厅,可以放置500张桌子,郑连福估摸着四、五千人是绝对能坐下的,不过这不同于以往的宴席,要考虑到党中央领导人和部分外国元首,所以要专门设立几十人的主宾席。

另外礼乐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,会场还要安排军乐队,管弦乐队以及少数民族乐队进行演奏的独立场所,要设立服务员的上菜通道和安全走廊等多处空间,这样一算500张桌子就显得过于拥挤,郑连福急得连夜拿标尺趴在地上仔细测量会场面积,看到底有没有少算面积,可无论他怎么量,数据都完全无误,他一边用手比划,一边嘴中嘟囔道:“这边坐毛主席,周总理等党中央领导人,这边坐外国领导,底下坐各界社会代表......”

算到最后,他的眉头紧锁,还差二、三十张桌子摆放的位置,就这样,他竟在思索中睡着,第二天醒来时转换思路:不必摆放500张桌子,只需撤掉一小部分桌子,在剩下的每一桌增加一个人即可,很快上级就通过了该方案。

接下来他就要训练1000余名服务员,带他们迅速熟悉宴厅环境,以防出现上错菜或迷路的情况,他让人在大会堂的厨房以及东西两个入口处,安装了三色指示灯。当黄灯亮起时,所有人就要做好准备工作,当绿灯亮起时就要按照既定流程上菜,撤离,当红灯亮起时,就要立刻停止一切行动。为了加深印象,郑连福亲自带着众人排练了一遍。

1959年9月30日上午,郑连福等人早早来到人民大会堂,毕竟此时已经有为数不少的受邀代表抵达北京,自己要抓紧时间做好准备,静待晚宴的到来,由于这是他首次在人民大会堂负责接待多国领导人,他深知责任重大,不可视同儿戏,他仔细观察现场的服务员动作,小到餐具和饰品摆放,大到传菜走位和步伐频率,如果有任何令他感到不满意的地方,他都会让服务员迅速改正,力争做到最好,毕竟这是新中国对外展示形象的一次难得机会。

可就在这紧要关头,北京市公安局打电话让他迅速来公安局一趟,郑连福一脸迷茫,为何在这种时刻让自己过去,等他到达公安局后,警察问道:“郑连福同志,我们知道你筹办国宴很辛苦,但我们还是要说件事,国宴可以换一个地方举办吗?”

郑连福听完这话心里不乐意了,自己接到指令后花了很大心血去筹办,现在说换地点就换地点,国宴没有几个小时就要开始了,临时更换场所,前期筹办工作岂不是白费了,这是儿戏吗?

警察立刻向他说明了情况,原来近几日北京市公安局对人民大会堂的宴会厅做了一次安全评估,发现吊顶处使用了过多的木材,并且缠绕了不少电线,一旦有零星火花极易引发火灾,试想整个宴会厅有几千人,其中还包括党中央高级领导人,多国领导人,中途出现任何意外,带来的连锁反应都是不敢想象的。

郑连福听完陷入了沉思,难道真要重新找场子,只剩几个小时了,完全来不及啊,他硬着头皮和警察表示自己对宴会厅建造情况并不了解,希望有相关负责人能一同前去重新评估,警察只好向上级请示,没一会儿,北京市委第二书记刘仁将沈勃叫到自己办公室,怒斥道:“沈勃,为何你不和我们说实话,宴会厅设置欠妥,吊顶用了很多木头,要是发生火灾如何是好?”

沈勃听完这话感到憋屈,但还是直言道:“我们当时抢工期,确实用了不少木材做吊顶,但是上面的电线我们都用铁管覆盖住了,周边布置了不少消防应急设施,我之前和消防处工作人员确认过,安全问题是有保障的!”

刘仁还是不放心,接着说道:“可是刚刚公安局的同志还是打电话过来,表达出他们的忧虑,他们希望不能出一点差错,我现在也很为难,如果实在不行的话,我只能更换场地了!”

沈勃拍着胸脯说道:“领导,请您放心,我们会派专人把控,一定不会出任何问题!如果中途出现任何问题,我愿意承担一切责任!”

刘仁心想到了这个节骨眼了,只能“死马当活马医”,便同意了他的说辞。

沈勃离开办公室后立刻赶到人民大会堂,郑连福看到他过来后,立刻凑上去,刚准备问话时,沈勃微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,说道:“连福同志,放心吧,我说服了领导,还是在这里举办,你就安心搞你的宴会流程,我搞好安全工作!”

两人分头行动,沈渤找了50名政治可靠,思想过硬,机智灵活而且经验非常丰富的电工,让他们提前到天花板上方待命,为了不掩人耳目,他们所有人都身穿黑色制服,众人分布在电线的各个重要节点附近,手拿一床被褥或厚棉衣,一旦发生短路起火的情况,立刻将其扑灭,同时切断电闸。

郑连福则临时重新设计了餐桌的排放位置,将餐桌数量进一步减少,拓宽安全通道,不计一切代价降低可能发生的损失。

当晚7点,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庆典晚宴正式开始,毛主席等人依次进场落座,沈勃稳如泰山,毫不担心,反而是一旁的郑连福频频观望四周,生怕出现什么意外。

国宴开始后,郑连福亲自来到主宾席为毛主席等人服务,掌握全场进程,周总理在庆祝招待会上发表重要讲话,全场掌声和欢快的乐曲声响彻整个大会堂,每个人脸上都挂满了笑容,举杯庆祝,万幸的是,他们之前的担忧根本就是白费功夫,在长达3个多小时的国宴中,没有发生任何意外,沈勃、郑连福和天花板上的50名电工都长舒一口气。

为了这场举世瞩目的国宴,有无数人在各自的岗位默默付出,不过这一切都是值得的,参加完这次宴会的人无不盛赞,大家都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中国表现出的礼节,热情,自信,担当。

等宴会结束,众人回到住处时,郑连福才发现自己的衣服早已湿透,都能拧出一碗水来,已经30多个小时没怎么休息的郑连福终于可以睡个好觉了。

人民大会堂的第一宴无疑取得巨大成功,光从它的建设时间和规模来看,就是一座无与伦比的艺术宫殿,它彰显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,有着无穷的凝聚力和执行力,在这背后体现出我国蒸蒸日上的综合国力。

1992年,人民大会堂进行了全面大翻修,天花板上的木材全部换成了高强度,耐腐蚀,韧性强的轻钢,彻底消除了线路老化可能引起的火灾。

谨以此文向无数的坚守者致敬!

发布于:天津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栏目分类
相关资讯